通过我们的新设计指南了解所有特性- 立即下载

非晶“优秀研究生奖”代表性研究成果展播 —宋温丽

“中国材料大会2017暨银川国际材料周”于7月6日-7月12日在银川举办。在7月11日举办的非晶与高熵合金分会的闭幕式上,20名研究生获得了“优秀研究生奖”,其中包括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宋温丽。


该奖项是由液态金属科技公司(Liquid Metal)公司和宜安科技集团赞助,奖励20名在非晶领域表现优异的研究生。推动中国非晶合金走向更高水平。液态金属科技公司(Liquid Metal)公司和宜安科技集团公司秉着支持全球和中国非晶事业发展的使命和责任,将在今后继续对中国非晶合金论坛和杰出科学人员予以大力支持。


优秀研究生——宋温丽

宋温丽,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吕昭平教授和吴渊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尺寸相变诱导塑性非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及变形机理。共计发表论文8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单篇影响因子为19.791。授权发明专利1项。曾参加块体金属玻璃国际会议,TMS会议,亚洲材料大会,中国材料大会等会议,获得优秀墙报奖两次。


Microstructural control via copious nucleation manipulated by in-situ formed nucleants: large-sized and ductile metallic glass composites. W. L. Song, Y. Wu, H. Wang, X. J. Liu, H. W. Chen, Z. X. Guo and Z. P. Lu*. Advanced Materials,
 28, 8156, 2016.


中文摘要:
传统金属材料的原子排布具有长程有序的特点,而长程无序结构赋予了非晶合金独特的力学,化学和物理性能,这使得非晶合金成为二十一世纪最有前景的材料之一。然而,室温脆性和应变软化成为非晶合金作为结构材料的致命的弱点。2010年,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吕昭平教授和吴渊博士首次将相变诱导塑性钢的概念引入非晶合金,成功地制备出具有拉伸塑性和加工硬化能力的相变诱导塑性非晶复合材料。然而,当时研发出的试样尺寸只有3mm,成为该材料作为结构材料的最大发展瓶颈。并且,复合材料的组织对制备工艺非常敏感。因此,实际工程应用迫切需求开发大尺寸、具有优异拉伸性能和显著加工硬化能力的非晶复合材料。但是,开发大尺寸TRIP韧塑化非晶复合材料绝非易事。随着尺寸的增大,冷却速度快速降低,会带来多方面的挑战。首先,要求合金具有优异的非晶形成能力,而提高非晶形成能力即意味着抑制奥氏体晶相析出;其次,析出的晶体相应为相变诱导塑性奥氏体相,而非其它脆性金属间化合物,而目前所开发体系中的过冷奥氏体相多为亚温相,尺寸变大/冷却速度降低时易分解成为脆性相。另外,为了获得优异的力学性能,晶体相应当具有合适的形貌特征(尺寸,分布,体积分数),而原位析出相通常会随着冷却速度的降低快速联结长大,形成不均匀分布。并且,通过合金化方法调控晶体相特征的同时,合金元素不能显著影响奥氏体型晶相的相变能力。总之,开发大尺寸、具有优异拉伸性能和显著加工硬化能力的相变诱导塑性非晶复合材料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冶金过程,也是这个领域的关键挑战。本研究将传统凝固中的异质形核思想应用到大尺寸非晶复合材料的开发中。通过设计微合金化方案,在提高合金非晶形成能力的同时,与主元素反应形成高熔点金属间化合物相,并调配其与奥氏体型晶相的晶格错配度,以此调控奥氏体型晶相的形核与长大,从而达到调控晶体相特征的目的,成功地开发了厘米级的具有优异拉伸性能和加工硬化能力的相变诱导塑性韧塑化非晶复合材料。






我们正在改变您所知道的关于金属零件加工的一切。
为什么不挑战我们?